欢迎光临黑龙江省禹帆工程降水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

158-4594-2345

降水工程如何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更新时间:2025-08-06 09:42:39 点击次数:9 次

  降水工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支撑之一,通过科学调控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全过程,实现城市对雨水的自然吸纳、蓄渗和缓释,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源,助力海绵城市“弹性适应”和“生态友好”的建设目标。以下从具体功能、技术协同和实践价值三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降水工程的核心功能: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痛点

  海绵城市的核心诉求是解决传统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水质恶化”的问题,而降水工程通过针对性技术设计,直接响应这些痛点:

  源头减排:减少雨水径流总量

  传统城市硬化路面(如水泥、沥青)占比高,雨水难以渗透,快速形成地表径流,易引发内涝。降水工程通过渗透型设施(如渗透井、透水铺装、植草沟)实现源头控制:

  透水铺装(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允许雨水直接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生成量;

  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绿色雨水设施”通过植被滞留和土壤渗透,降低雨水汇流速度,削减30%-50%的初期径流。

  这些措施从源头减少进入城市管网的雨水量,缓解排水压力。

  过程调控:延缓洪峰与净化水质

  降水工程中的滞蓄与净化设施(如雨水花园、调蓄塘、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在雨水传输过程中发挥作用:

  调蓄塘、人工湿地等通过暂时储存雨水,延缓洪峰流量,避免管网瞬时过载(例如将1小时内的集中降雨分散至3-4小时排放);

  雨水在滞蓄过程中,通过土壤过滤、植被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径流中的悬浮物、COD、氮磷等污染物(净化效率可达40%-70%),减少对城市水体的污染。

  末端治理:优化排水与补充生态用水

  对于超过源头和过程调控能力的雨水,降水工程通过智慧排水系统和再生利用设施实现安全排放与资源回收:

  升级改造城市雨水管网,采用“雨污分流”设计,避免污水混入雨水管道降低排水效率;结合智能监测(雨量传感器、管网液位计),动态调控排水泵闸,优先利用自然水系排放雨水;

  收集处理后的雨水(经沉淀、过滤、消毒)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清扫、景观补水等,替代传统自来水,每年可节约10%-20%的市政用水,同时补充城市生态水系水量,改善水生态环境。

  二、实践价值:长期助力海绵城市生态与社会效益

  降水工程通过技术落地,为海绵城市建设带来多重长期价值:

  缓解城市内涝,提升防洪韧性

  传统城市内涝多因雨水快速汇集、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导致。降水工程通过“渗、滞、蓄”减少50%-70%的峰值流量,例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通过下沉式绿地、调蓄湖等降水工程,实现了“50年一遇暴雨不内涝”的目标;深圳光明新区通过全域海绵化改造,2023年汛期内涝点数量较改造前下降80%。

  补充地下水源,改善水文循环

  城市化导致“地下水漏斗”问题突出,降水工程的渗透设施可将雨水直接补给地下水。例如,上海在人行道铺设透水砖后,每年每平方公里可回补地下水约2万立方米;西安通过渗透井和下凹式绿地改造,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较之前减缓30%,缓解了地面沉降风险。

  保护水生态环境,降低治理成本

  降水工程削减径流污染后,进入城市河道的污染物大幅减少。苏州金鸡湖周边通过雨水湿地、生态驳岸等工程,入湖COD、总磷浓度分别下降45%和38%,湖水透明度从1.5米提升至2.5米,减少了后续河道治理的人力和资金投入。

  提升城市景观与宜居性

  降水工程中的绿色设施(如雨水花园、人工湿地)本身具有景观功能,可融入城市绿化体系。例如,成都天府新区将调蓄塘与城市公园结合,打造“雨洪公园”,既满足防洪需求,又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实现“一设施多效益”。